“也许我并不需要考哈佛北大,只要快乐就好。”“人家还没绽放才华呢,就被选为‘没用的人’。”近日,一篇小学生作文《藏在角落里的我》走红微信朋友圈,被网友称为“一股清流”。原江苏南京市鼓楼区小学语文教研员朱廷梅表示,这篇文章对当下的教育有所启发,其实做一个普通人未尝不可。
天真、纯净的孩子,文笔或许稚嫩,却拥有独立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,显然是难能可贵的。不同的高校拥有不同的生存生态,哈佛北大显然在金字塔中占据塔尖的位置;当许多孩子对哈佛北大趋之若鹜的时候,“不考哈佛北大”显得与众不同。看似“佛系”的作文背后,隐伏着这位小学生精神世界的“异质思维” 。
千姿百态的社会流动,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;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,也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;当每个人获取成功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,身份的焦虑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。教育分层直接关系到将来的社会流动,为了在教育竞争中脱颖而出,许多学生和家长拼尽了全力。
为了让孩子们过上体面、有尊严的生活,为了让孩子们“争上游”,许多家长不断对他们进行激励和鞭策,一刻也不敢怠慢停歇。在不少家长看来,教育竞争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,任何一个环节上掉队,都可能让孩子在竞争中失利,承受失落感与挫败感。不允许孩子失败,不允许孩子不如别人,要求孩子更高、更快、更好,家长的焦虑,让孩子过早地学会了功利与算计,过早地失去了赤子之心。
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,懂得快乐的价值,“不考哈佛北大”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。不论是父母有耐心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,还是对孩子有信心,抑或教育孩子要保持一颗平常心,在一个浮躁与喧嚣的时代,家长们的笃定与从容,是孩子能够拥有普通人心态的关键。
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言,“一个健全的心态,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。”没有了健全的心态,一些人即使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成功,脓包早晚会有挤破的一天;那些拥有健全心态的人们,即使没有功成名就,却保持了内心的安宁与满足,在平凡的世界里,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,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,建构属于自己的“意义之网”。
向上社会流动的渴望,“争上游”的焦虑,让许多人都期望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。这一切,在那些缺乏财富积累与社会资本的平民家庭身上,表现得尤为突出。塑造健康、成熟的普通人心态,依靠个体家庭的“自我救赎”显然治标不治本,只有从根本上让社会评价更多元,让社会流动渠道更多样,才会有更多人有“不考哈佛北大”的信心与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