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养老意识从当下开始培养
提到养老,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,第一反应是:跟我有什么关系?反正是30年后的事情。但是看到近日的一些数字,我有点惊讶,据权威预测,到2055年我国老年人群将达到最高峰。
心里默算了一下,那时的我,70岁以上,无论从哪方面,都是一个标准的老年人了。如果按照深圳市的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,我将“光荣”领取“老人证”,享受逛景点免门票等服务。届时,我也将和很多80后一样,继赶上生育高峰后,“幸运”地又赶上了一个老龄化高峰。可想而知,当老人居多,年轻人成了少部分,社会的负担是有多重?因此国家近几年来每年都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养老产业,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上,再次提出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。具体包括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要求,对老旧小区和纳入特困供养等范围的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,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。对于从事养老服务并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,国家还将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支持。而针对养老产业发展的用地问题,国家也明确提出“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供地政策”。
翻看以前的新闻报道,事实上关于大力发展养老产业,每年从中央到地方,其实想了很多办法,但是现在人们提起养老,第一反应反倒是个打着养老名义搞促销的“噱头”。比较突出的是养老地产和养老旅游。记得几年前,我亲戚有一段时间非常热衷于去巴马旅游,顺便在那里买套房,每天接到各种“长寿热线”、购房促销等等。“长寿之乡”巴马因为当地出了百岁老人,因此被炒作成“最适合养老的居住地”,宣传得令人为之神往。然而亲戚去了之后发现,山也好水也好,就是住得不好。毕竟,山高水远,老人腿脚不灵便,离家远。谁不想落叶归根呢?最终鲜有亲戚真正选择在巴马养老,至于发展养老经济,只不过是当地炒高房价的一种手段罢了。
所以你看,养老靠这种地产和旅游能解决问题吗?显然是不行的。生活是真实的,老龄化也是正在发生的,要解决问题才是根本。要把养老当做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,不能靠卖房子炒概念,而是推出真正切实可行的措施。对比发现,在美国等不少国家,年轻时只要有体面的收入和不错的工作,老了是可以体面地养老的。而年轻时的穷人,到老了在养老上会存在比较大的困难。这其实说明了一种思路:养老不是老年人的事,也不是老年人高峰出现才考虑的事,而是现在就要调动年轻人的力量,以及各种社会资源和保障来抓。
具体而言,除了养老保险以外,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加强对年轻人的引导。让年轻人现在就有为自己的养老问题做准备的意识,并在年轻时就开始做铺垫。比如,可从制度上进行创新,出台类似“时间银行”的政策。年轻人在年轻时照顾老人多少时间,等到自己到了同等年龄,也可享受相同时间的照顾,尽早形成互助养老的习惯和社会规范。
还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,为老人提供保障。如考虑到中国人习惯居家养老的习惯,未来老人集聚的主要区域恐怕还是自己的家门口。因此可提前做好规划,要求小区建设时做好日间照料中心、养老服务机构等配套,在小区的日常设施标准上,也提早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生理需求。最根本的一点是从现在开始,鼓励全社会从老年人的需求和思维、视角去思考,当我老了时,会怎么样?然后做好相应的工作。只有将这些做到前面,真正到了“银发潮”的高峰时,全社会才能做到从容应对。